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师资队伍 > 在职教师

戴从容

发布时间:[ 2023-03-19 ] 文字大小 :[ ]


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长聘教授

上海市曙光学者,2011年上海市社科新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比较文学研究常务理事,上海市作协理事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理事

 

学历:

1999~2002  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学位论文:《乔伊斯小说文本的形式研究》

1993~1996  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批判:通向自由之路——萨伊德后殖民理论的文化观》

1991~1993  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

           学位论文:《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意识中心”》

1989~1991  南京大学基础学科强化部(现匡亚明学院)

1983~1989  苏州市第十中学

 

工作经历:

20232月至今 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长聘教授

2017-2019 英国爱丁堡大学苏格兰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2016-2017 宝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挂职)

20121-2,爱尔兰科克大学访问学者

20081-12月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客座副教授,教授“中国文学简介”、“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初级汉语”。

2004-2013 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2013年聘为教授,2015年聘任博导,开设外国文学史、《尤利西斯》精读、欧洲科幻文学史、英语诗歌导读、当代世界文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学变迁、欧美文学名著精读、欧美文学专题研究文学翻译、Chinese Literature (Ancient)专业英语,报刊阅读(留学生)、高级汉语口语等本科、硕士、博士和留学生课程。

2019-2023 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

2013-2023 复旦大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

2012-2018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

2005-2007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助理。

2006-2007博士研究生的班主任。

2002-2004年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1996-2002- 苏州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教授欧洲文学史、20世纪欧美文学等本科和专科课程。

                        

承担项目:

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

2016年上海社科基金项目   

2009年 上海社科基金项目

2009年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

2006年复旦大学金苗项目

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2003年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

参与2009年陈建华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获奖:

2018年上海作家协会年度翻译奖

2016年上海翻译家协会“翻译新人类”奖

2013年上海作家协会年度翻译奖

2012年钱江晚报“悦读中国”金翻译家奖

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优秀著作奖”

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1996年,《国外社会科学》创刊200期优秀论文三等奖

 

专著:

《人类真的是耶胡吗?——欧洲文学十四讲》,上海三联书店,201925

《当代英语文学的多元视域》,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5月。

《乔伊斯、萨义德和流散知识分子》,华东师大出版社,20126月,17万字。

《乔伊斯小说的形式实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1月。

《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1月。

 

译著:

班维尔,《蓝色吉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

乔伊斯,《芬尼根的守灵夜》,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Jorge Larrain,《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

 

论文:

《芬尼根的守灵夜》中的中国碎片与乔伊斯的碎片化历史观,《外国文学评论》,2022年第四期。

《塑造与再塑造——谢默斯·希尼笔下的罗伯特·弗洛斯特》,《中国比较文学》,2022年第4期,总第129期。

《乔伊斯长篇天书里的现代都市》,《文汇报》文艺评论·经典重读版整版(6000字),202234P12.

当代爱尔兰文学翻译模式的变化:以詹姆斯·乔伊斯为例,《东方翻译》,2021年第1

谢默斯·希尼与爱尔兰民间文学,《跨文化研究》,胡继华主编,《跨文化研究》总第10

诗人的共同体:谢默斯·希尼与贝尔法斯特小组,《外国文学研究》,2020年第5期。

乔伊斯与未来主义绘画,《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Book Review: Textplicating Iconophones: Articulatory Iconic Action in “Ulysses,” by Nurit Levy. James Joyce Quarterly, Issue 56.1-2 2019

自我流放:乔伊斯的一生,《杨树浦文艺》,2019年第1

Irish Literature, James Joyce – and Me in The Irish and China: Encounters and Exchanges. Ed. Jerusha McCormack. Stillorgan: New Island Books, 2019, 124-35.

科幻文学的文学经典性——海伯利安系列为例,《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8

Advancing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rough Experimental Literary Translatio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Finnegans Wake in China.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pet. 2015 Vol.8, No. 3.

翻译的灵感与技艺,《世界文学》,2015年第4

泥沼中的坚持,《上海戏剧》,2015年第5期,总第379

实验性文学的翻译与翻译中的注释,《文学》,2014年秋冬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

丰饶角空壳”——谢默思·希尼诗歌艺术的转变,《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卷》,2014年第11期转载。

从传统走向后现代——论乔伊斯的自传性小说,《现代传记研究》,2014年秋季号

《芬尼根的守灵夜》中的《凯尔斯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3期转载。

经典与色情,《读书》,2013年第2

The Chiense Giant Wakes to Finnegans, James Joyce Broadsheet, No. 92, Feburary, 2013.

自由的退让:读《以赛亚·伯林书信集》,《财经》,2013年第5

谁读乔伊斯,《上海文化》,20137月号

The Original Sin in Finnegans WakeNeohelicon, Volume 39, Issue 2 (2012). 

不屈不挠的博学——陆建德学术研究的社会关怀和历史拷问,《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4

The Book of Kells in Finnegans WakeJames Joyce Journal, Vol.18, No.2, winter 2012. 

《芬尼根的守灵》的中文翻译,《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

什么是我的民族”——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爱尔兰身份,《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卷》,2011年第9期转载。

民族主义之后——从谢默斯·希尼看后现代时代的爱尔兰民族,《深圳大学学报》,2011年第5

在后大屠杀时代写作——读雷蒙德·费德曼的《要么接受,要么丢开》,《上海作家》,2011年第2

诗歌何为——谢默斯·希尼的诗歌功用观,《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第143-154页。

诗意的注视——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陈示式叙述,《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第4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Finnegans Wake: A Work in ProgressJames Joyce Quarterly, Vol.47, No. 4, Summer 2010.

学术批评的新模式?——个人化批评带来的启示,《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1

虚无主义的两副面孔——《尤利西斯》中的现代反抗策略,《外语与翻译》,2010年第3

真我在别处——保罗·奥斯特初探,《上海作家》,2010年第1

从德莱塞的《嘉莉妹妹》看都市生活的含义,《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11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芬尼根的守灵》解读种种,《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复杂的词语世界——《芬尼根的守灵》词语解读,《外国语》,2005年第3期。

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研究,《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9期转载。

自由的言说——论《芬尼根的守灵》的饶舌叙述,《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

世俗批评家和流亡知识分子——爱德华·赛义德的知识分子观,《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1期转载。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读托马斯·品钦的《V》,《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1期。

女性主义向何处去——从《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看中国女性主义的走向,《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2期。

用真实撼动美的殿堂——詹姆斯·乔伊斯文本结构的变化,《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转载。

拜伦在五四时期的中国,《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乔伊斯与形式,《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用词语实现一切——乔伊斯小说中的词语,《外国语》,2002年第5期。

从批判走向自由:后殖民之后的路,《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乔伊斯与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转载。

艺术家的迷宫——狄达勒斯与《芬尼根的守灵夜》,《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9期转载。

康拉德与殖民主义,《外语与翻译》,1997年第3期。

从《东方主义》到《文化与帝国主义》——萨伊德后殖民理论概述,《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诗经〉义新解》,《江海学刊》,1992年第4期。

个体与群体,《财经》,2015年第27期。

科幻与玄思,《财经》,2015年第15期。

轮回,《财经》,2015年第11期。

天才与魔鬼,《财经》,2015年第3期。

永远的漂泊者,《财经》,2014年第33期。

沉默也是一种罪,《财经》,2014年第28期。

痛苦应该说出来,《财经》,2014年第17期。

他乡亦故乡,《财经》,2014年第10期。

作家的马甲,《财经》,2013年第37期。

描画平凡,《财经》,2013年第33期。

诗歌仍需伦理,《财经》,2013年第28期。

乔伊斯的民族,《财经》,2012年第28期。

谁的目光,《财经》,2012年第24期。

约翰·班维尔:生命的脆弱与无限,《文艺报》2013212日。

《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挑战,《人民日报》,20131029日。

谢默斯·希尼的注视,《文艺报》,201396日。

站在边缘的西尔维亚·普拉斯,《社会科学报》,2013531日。

人类历史的语言,《经济观察报》,2012910日。

天书离我们很近,《上海壹周》,2012829日。

快餐时代更需要慢下结论,《中华读书报》,2012822日。

走进《芬尼根的守灵夜》,《文汇读书周报》,2012817日。

从《芬尼根的守灵》的标题谈全书的翻译,《文艺报》,2011914日。

生活在后大屠杀时代意味着什么,《文艺报》,201086日。

多元包容的加拿大文化,《中华读书报》,20071121日。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中国青年报》,2005117日。

2004:乔伊斯与他的城市——都柏林,《文艺报》,200499日。

乔伊斯和他的《尤利西斯》,《文汇读书周报》,2004614日。

拿来主义与后殖民理论——并非无关,《文艺报》,2000725日。

精神分析法——伪科学?,《文艺报》,20002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