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辅助栏目 > 研究院资讯

“21世纪推想小说专题研讨会”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4-10-12 ] 文字大小 :[ ]

2024921日至22日,"21世纪推想小说专题研讨会"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和"21世纪英语推想小说中的未来世界建构与伦理内涵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组主办。来自海内外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研讨会,线上3700余人同步观看了直播。



会议开幕式由都岚岚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前沿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陈谦和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全球人文研究院院长何成洲分别致辞。陈谦书记介绍了南京大学前沿科学学院和全球人文研究院的发展情况和办学理念,他从自身经历出发,阐述了推想小说研究的重要性和广阔前景,表达了对本次研讨会成功召开的祝愿与信心。何成洲教授介绍了全球人文研究院的人员构成和办学情况,指出了研究院"跨文化、跨学科、全球人文"三大特色,同时也强调了本次研讨会对促进跨学科、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本次研讨会由两场主旨发言、一场大会发言、四场分论坛主旨发言和一场科幻作家论坛组成。21日上午的第一场主旨发言由何成洲教授主持,厦门大学黄鸣奋教授评议。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对推想小说进行了定义,归纳了其特征,指出了推想小说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支——科幻文学的联系。美国韦尔斯利学院宋明炜教授探讨了当代科幻新浪潮在打开当前现实的深层结构方面所具有的诗学意义,尤其关注了韩松、骆以军、陈春成等自觉将"科幻性"和"思想性"引入文本实验的作家。北京大学程朝翔教授指出推想文学已超越单一的文学类别,成为一个"文学场",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而推想文学研究与推想实在论两者之间文学与哲学的融合形成了英美文学研究中的推想转向。






第二场主旨发言由深圳大学江玉琴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吴攸教授评议。南方科技大学吴岩教授介绍了中国科幻未来主义中的推想模式,指出中国科幻未来主义至少包含着蓝图未来主义、运演未来主义、体验未来主义和混合未来主义四种类型。复旦大学Sandro Jung教授探讨了儿童图画小说中视觉和言语媒介元素中对时间的呈现,他以《光陨》为例,分析了主角形象和叙事框架,以及多色性在图形小说中的重要性。





21日下午的大会发言由北京科技大学梁晓晖教授主持,复旦大学讲师吕广钊评议。厦门大学黄鸣奋教授从三方面考察了科幻电影的认识论特征,一是设计各类实验,审视人情人性;二是发挥艺术优势,突破想象限制;三是兼综科技人文,表达双重关怀。韩国成均馆大学Simon Estok教授聚焦金·斯坦利·罗宾逊的小说,指出他的科幻作品及其蕴含的推想实在论思想均从根本上拒绝了人类中心主义,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与冲突,这一立场在文学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南京大学都岚岚教授关注21世纪推想小说中的技术东方主义,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满潮之海》利用技术东方主义来表达对西方霸权丧失的焦虑,而《发条女孩》通过强调全球化时代东西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对技术东方主义提出了质疑。剑桥大学Lisa Mullen教授根据罗莎·布拉伊多蒂对后人类的定义,即"后人类是一种话语协议,它迫使结构性差异或本体论范畴之间的分界线发生错置",来解读威廉·吉布森《边缘世界》中的推性时间性。




21日下午的第一场分论坛主旨发言由南京大学吴维忆副教授主持,上海理工大学袁源副教授评议。吴维忆副教授考察了科幻文学对于文学性的再阐释与再生产,分析生态推想小说的"成型"对于科幻文类的重构作用。江玉琴教授站在后人类赛博格理论视角上审视生物朋克科幻小说,深入探讨其本体论上的认知革新,同时以此重新认识和建构后人类伦理,展望后人类主义与智能文明发展前景。吴攸教授介绍了阳光朋克科幻美学,分析了其对当下占主导地位的西方中心主义文艺思潮的挑战作用袁源副教授运用文学空间批评方法分析了《纽约2040》中气候变化后的纽约文学地图及其生态符号学内涵




第二场分论坛主旨发言由上海理工大学王影君副教授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廖望副教授评议。王影君副教授分析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疯癫亚当三部曲"中对生物基因工程技术与企业金融资本合谋造成的后末日世界,及其中蕴含的新自由主义批判廖望副教授梳理了三部美国后末日小说中围绕"重建纽约"所展现的空间书写与经济叙事特征,挖掘了其深层次的经济要素转移和重构的过程。深圳大学助理教授周铭英通过分析琴娜·杜普洛的《微光城市》和安迪·威尔的《月球城市》,探讨了未来城市中的封闭性、社会不公和性别力量。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韦佳欣梳理了哈拉维、布拉伊多蒂、巴拉德等学者有关情动和情感的分析与探讨,阐述女性主义科学研究中"情动"概念的理论意义,勾勒了思考后人类语境中情动问题的理论框架。



22上午的第一场分论坛主旨发言由南京大学戴从容教授主持,刘希副教授评议。戴从容教授阐述了21世纪推想小说中呈现的多样的人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关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副教授关注小说《诗音到来之日》中的跨学科讨论,小说如何通过思想实验启发读者进行软推理,补充甚至解构一般性伦理原则。北京科技大学梁晓晖教授选取三部英国当代有关智能机器人的代表性小说,聚焦其时间维度对"脱欧"进行的反思,以此梳理小说中所折射的对"英国性"想象的流变。韩国成均馆大学Narie Jung研究员基于对奥克塔维亚·巴特勒《播种者的寓言》的文本分析,指出在气候灾难的危机下,共情力对保存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西交利物浦大学刘希副教授重读了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与《中国太阳》对政治生态和技术政治的描绘,认为这些文本指出了现代性本身的根本矛盾。线上参会的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博士生范轶伦探讨了"时间旅行"与"穿越"的异同,提倡将"时间旅行"作为叙事手段,而非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子类型,同时强调了中国科幻小说话语中异时叙事的潜力。



第二场分论坛主旨发言由北华大学郭伟教授主持,中央财经大学霍盛亚副教授评议。复旦大学讲师吕广钊立足当代关于新物质主义的讨论,认为《漫长的地球午后》中的榕树世界为思考非人类能动性、无意识和幽暗生态学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框架。郭伟教授从"非原生的人"、"非齐整的后"、"非超然的神"、"非中心的后人类"等四个层面,探讨了科幻中的后人类书写与当今思想界的后人类理论。霍盛亚副教授以科幻小说中的关键概念为参照系,指出推想小说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疆界的概念隐喻,其边界充满流动性和渗透性,因而易于发生文类的范式革命并直接产生文学言语行为——即通过有别于一般小说的逼真性实现机制转化为一场思想实验,从而具有了独特的文学"语力"。中国海洋大学李锋教授聚焦于推想小说亚文类或然历史小说,论述了或然历史小说的必备条件、创作目的上的意识形态属性、创作手法上的后现代属性,继而聚焦于21世纪美国或然历史小说的选题特征与表现手段,最后对该文类在美国的未来走向进行展望。华南理工大学苏娉教授关注了加勒比气候小说中的旅游与后殖民剥削主题,强调了当代加勒比气候小说如何采用具有本土特色的叙述模式,展现出对西方生态霸权的抵抗精神,成为去殖民运动的重要文本实践。苏州科技大学郭雯副教授关注唐·德里罗的《零K》,立足于小说中科技造神与自然选择的较量,解读作者对伦理与人性的哲学思考。




       


在最后一个环节"与科幻作家面对面"论坛中,凌晨、顾备、双翅目、王诺诺、阿缺、糖匪六位作家参加了讨论。凌晨以自己200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404之见龙在天》为例,分析了自己的文学推演思路及即将推出的小说集《今夜有龙飞过》中想象力的四条脉络。顾备从人工智能最新发展引入,提出了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的忧思,同时分享了自己最近的科幻构想思路,认为未来发展之路上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人类不能将决策权让渡给人工智能。双翅目基于对中国当代推想小说中构建小说内在系统性逻辑的创作策略的分析,指出推想小说的原创性体现于其所介入的问题、所演绎的体系与所提出的方法论,其内在的演绎可以向外反哺理论阐释与社会实践。王诺诺介绍了自己作为一个科幻作家的写作历程,从写作的开始、进行时、结束后的三个阶段进行梳理,分享了自己创作的心得体会。阿缺从科幻作家的视角介绍了当前中国科幻的创作现状以及自身的思考。糖匪从自身写作实践出发,指出推想写作实践方法的尝试,探讨了小说的动态边界。




研讨会最后,都岚岚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都教授认为,本次研讨会中的发言体现了广度和深度,给了听众很大启发。最后,都教授对所有参会学者和会务筹备人员表达了感谢,并期待未来有更多机会、以更加多元的方式与推想小说研究者合作和交流。